今日要闻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问题

发布于2024-03-29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四大问题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从“美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阐释,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化要求。本期智库邀请了几位南京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江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谋划策,以期有所启示。

  截止2013年,江苏有43个乡村列入国家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名录,但全省有自然村19.8万个。这些乡村建设发展情况如何?距离美丽乡村还有多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从影响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类问题(乡村环境、农村土地、公共服务设施和乡村景观)展开专题研究。

  首先,来看看乡村环境。自2011年实施覆盖拉网式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以来,江苏省环境整治达标村庄数达到16.7万个,苏南、苏中8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已整治村庄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是,各类污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压力依然存在,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等。很多农户缺乏相关培训,各种污染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乡村生态环境,加大乡村环境污染治理难度。此外,村民沼气使用积极性不高、秸秆环保化处理率较低、省域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差异较大、落后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缓慢等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现象突出,“走过场”做得多一些,加之缺乏长效管理资金以及农村环境执法工作薄弱,“脏、乱、差”回潮较多。

  再来看看农村土地。江苏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机遇,通过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等项目,切实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调查分析发现,美丽乡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效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和农地质量得到改善,尽管出现一些农民放弃耕地耕种的现象,但总体是利大于弊。农村承包地流转加快,农民就业形式多样化,农业服务外包也呈现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加快提升。同时,农户对农地经营或生产收益的方式偏好也越来越多元化,且随区位表现出一定差异。对于住房土地,美丽乡村的农户逐渐开发了除住宅外的多用途价值,说明大部分村民愿意留守在农村,且对农村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的认同逐渐加强。但是,农村土地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农民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与安置方案不满意,认为农民意愿没有得到尊重且农户参与程度不够。随着经济条件改善,农户有偿放弃或退出承包地的意愿逐渐显现,但居住习惯、城市环境、经济收入与经济补偿等因素阻碍了农户宅基地顺利退出的实现。

  然后,看看公共服务设施。在村两委工作中,社区环境整治工程、房屋统一建设规划、农村改栏改厕等卫生工程被列为重中之重。农村卫生厕所、新农合、社会保险、自来水、义务教育、道路硬化率、村级医疗卫生设施配置等普及率较高。具体而言,随着新农合的逐步普及,多数村民选择村卫生室就医,除离家近原因外,一些村民认为村卫生室医疗技术让人信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中使用最频繁的是健身器械场地、村中心广场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室。部分村庄还修建了村史馆、特定任务和历史事件纪念馆等文化设施。相比而言,农村社会保障及养老设施服务滞后,缺少人文关怀。教育设施配置较好,但不均衡,总体上经济水平高、教育设施配置较好的地区,村民子女入园和就学较为方便。农村集体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涉农服务带动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随着住宅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正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演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完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后,如何避免经济负担增加和乡土特色丧失?如何对美丽乡村中的一些新型设施如旅游中心、商业街等,制定出符合地方实际的指导意见和操作规范?

  最后,看看乡村景观。美丽乡村除了要村容整洁、环境良好以外,乡村文化及乡村景观也不可遗漏。美丽既要美于“形”,又要魅力于“心”。记得住“乡愁”就是让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有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含水乡风韵。江苏超半数的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与景观地貌特征有关系甚至关系紧密,如盐城临塔村特色产业为蒲包与水乡特色关系紧密、常州雅浦村特色产业为果树种植与当地地貌及水热情况关系紧密。调研发现,不少村庄有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且往往不止一处,如风水树、牌坊、雕塑等,说明乡村之间存在景观及文化特色差异,构成美丽乡村记得住“乡愁记忆”的重要要素,但是现状存在挖掘不充分的问题。

  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距人们心目中的美丽乡村还有不少差距。首先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引导,差异化政策既要有刚性也要有弹性。坚持垃圾分类处理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改变乡村能源使用方式降低生活能耗,通过长效机制巩固已有成绩。将盘活宅基地资产与节约集约用地相结合,探索美丽乡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提高公共设施运行服务效益,通过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同时,也要避免超规模建设造成的浪费。加强乡村有形遗产保护的同时,强调延续传统空间形态和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巍为南京农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吴未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