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于2024-03-29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农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在促进“三农”发展中,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直接动力。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引擎。笔者结合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模式”成功案例,对湖北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潜江市“华山模式”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华山模式”是潜江市大力推进“四化同步”,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融合互动,集“土地流转经营、稻虾共作共生、镇企共建社区、市场强势引领、多方合作共赢”等为一体的改革探索。其核心内涵主要是,“返租倒包、统分结合、农企平等、城乡一体”,为有效解决湖北省“三农”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路径、新模式。“华山模式”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1.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稻虾共作”是“华山模式”的重要环节。2006年,“稻虾连作”生态种养模式写入湖北省委1号文件。从2010年开始,潜江又在“稻虾连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稻虾共作”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该模式达到了“四增”效果(粮食增产、耕地增加、农民增收、村集体增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效益。目前,“稻虾共作”已成为潜江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有潜力、农民增收最明显的富民产业。2014年该市“稻虾共作”13万亩,“稻虾连作”13万亩。

  2.探索“返租倒包”土地经营模式。“返租倒包”是“华山模式”的核心要义。所谓“返租”,就是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平整建设成高产高效模式基地。所谓“倒包”,就是企业将平整后的土地以租赁价再成片发包给种养能手。通过“一租一包”,把企业和农民构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集约了土地,保障了农民利益,而且也稳定了企业原料基地、用人、用工和产品质量。

  3.创新“镇企共建”产城互动模式。“镇企共建”是“华山模式”的宗旨所在。熊口镇以华山公司为主导,在镇区建设“华山综合社区”,以安置赵脑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实行就地城镇化。前期赵脑村585户、2400多人已整体迁入,并于2013年底基本完成。目前,熊口镇正全力推进160亩赵脑农民社区建设,同时启动总占地120亩的商业综合体和小商品、农贸等专业市场建设,建成后将与赵脑社区形成整体,打造全新城镇商贸地标。

  (二)主要做法

  1.抓住龙头企业,实施规模经营。华山公司作为熊口镇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龙头”,选择熊口镇赵脑村先行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试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华山公司,由公司统一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基地。截至2014年底,赵脑村流转土地9056亩,占土地面积98.2%。目前,熊口镇正大力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将赵脑村整村迁入集镇,平整土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着力打造3万亩“稻虾共作”基地。

  2.突出特色优势,叫响虾稻品牌。“稻虾共作”是朝阳产业,符合群众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强烈需求,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稻虾共作”模式下,虾肥稻香,一田多用,还由过去“一稻一虾”变为“一稻两虾”。“虾乡稻”大米绿色、环保、有机和无公害,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精选、精深加工的“虾乡稻”达40元/公斤,比普通大米高10倍,且供不应求。在这种模式下,既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3.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管理。经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试点赵脑村“旧貌换新颜”。220个标准化的养殖单元格、疏洗硬化的通城河、五万多棵绿化树,华山(赵脑)综合社区、新修的环镇东路、社区内部配套的中心戏台、社区活动中心、卫生所、社区活动房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高质量的“十分钟生活圈”。同时,成立“绿途”、“服农”两家合作社,增加集体收益,利用集体资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

  二、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制约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农村资源有限

  一是资金不足,特别是农村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不足,需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或吸引外资进行资金补充。二是土地资源有限,使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受到一定局限。三是农村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广大农民,湖北省是农村人口大省,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就业岗位中常呈现“结构性”缺陷。这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瓶颈”。此外,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较差,难以长期留住各类人才。

  (二)管理规划欠合理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农村和城镇的发展,有些过时的管理方法仍运用在现代管理中,产生“路径依赖”,难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前的发展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创新适合当地发展的管理方式。同时,城镇规划也缺乏预见性,基础设施投入薄弱,如车站、街道、娱乐休闲空间太小,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三)城镇对外辐射不足

  目前大部分城镇自我服务的比重比较大,城镇还未转变观念,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同时,政府也缺少对城镇功能的重视和引导,城镇的对外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大多城镇没能有效辐射和带动“三农”向纵深发展。

  (四)生态环境弱化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垃圾处理、污水和废气处理等能力和资金欠缺,出现垃圾乱放、污水和废气污染等现象,再加之工业区、居住区等布局不合理,导致城镇生态环境恶化,给城镇及乡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

  (五)体制与机制制约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土地利用、城镇规划、资源整合、基础设施等问题,涉及到土地、交通、金融、民政等各政府部门,乡镇政府因权力有限和制约,难以真正成为领导者和决策者,经常出现多头领导和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现行的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住房、人事劳动、社会保障等制度,使得农民难以就业和定居,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有关建议

  针对上述湖北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借鉴潜江“华山模式”,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商等现代手段,对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到农村开发市场,建立基地,增加外来资金投入,形成新的“上山下乡”的局面。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政府筹融资,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筹集和投入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等,避免盲目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

  2.制定合理用地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保护好耕地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的特色资源、产业优势、发展阶段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用地政策,避免盲目开发,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促使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农民从传统的土地耕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地保护农民的收益,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培养新型农民。一方面,对内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成立技术培训学校或者培训班,开设网络课堂等,进行科学种田、市场经营、专业技能等培训。另一方面,对外吸引高技能人才,优化环境,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

  (二)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1.发挥城镇体系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制定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注重旧城改造和新城规划相结合,注重城镇特点和城市文化相结合,加快形成旅游型、文化型等各具特色的区域化、专业化城镇。同时,积极鼓励中心城镇的功能向农业、农村、农民辐射。

  2.促进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上,要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同时,要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采用“主导产业助推”的方式,以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通过产业互带、区域互动,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紧盯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1.制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重点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2.鼓励引导龙头企业改革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生产、营销能力,扩大消费市场,创造知名品牌。同时,鼓励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本、技术、人力等要素,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四)科学规划布局,走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规划先行,提高土地利用率。科学规划工业圈、商业圈、居住圈的空间位置,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节约集约土地,进行土地整理提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增强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2.挖掘资源禀赋,实施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等因素,优化农产品产、供、销企业布局,集约利用当地的各种有效资源,节约分散经营成本,对农产品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保护“绿色”空间,建设美丽乡村。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当中,要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三者和谐统一,科学合理城镇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生态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以“三维”纲要为准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美丽乡村。

  (五)完善体制政策,让百姓生活更智慧

  1.智慧管理,协调领导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原有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适合当地实情的城乡统筹管理体制,实现科学管理一体化,避免“多头领导”或者“政出多门”的现象。

  2.智慧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在户籍管理、劳动、教育、住房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公平公正,打破地区界限,制定农民进城的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3.智慧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风险防控、质量安全监测等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组织,以及农民的合作组织,如保鲜、加工、销售、信息等经营性组织,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