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丁香花褐斑病

发布于2024-03-28 来源:农讯网: > 种植技术 作者:
导读: 症状及病理变化: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其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子作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

症状及病理变化:主要在叶片上形成褐斑,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严重时布满褐斑,提早落叶,全株仅留少量叶片。其病原为真菌,丁香尾孢,子作球形,暗褐色,分生孢子梗束生,直立。分生孢子线状或细棍棒形,无色或近无色,多分隔,基部细胞倒圆锥状、钝圆或近平切。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在病落叶中越冬,笫ニ年5~6月进行侵染,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秋季多雨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1、秋冬季清除病叶,生长期及时修剪整形,控制枝叶密度,以利通风透光。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2、药剂防治:展叶后喷施50%多菌灵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隔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可以防治此病。

  高1.5-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 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

    丁香黑斑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上有褪绿斑,逐渐扩展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3-10毫米,褐色或暗褐色,有轮纹但不明显。病斑后期变为灰褐色,密生黑色的霉点,这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病斑相互连接使叶片很大部分呈褐色枯死,并皱缩甚至发生碎裂。
    病原物及发病特点病原菌是链格孢属中的一种真菌。分生孢子梗散生或数根集生,褐色;分生孢子褐色。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随雨水滴溅传播。
    丁香褐斑病
    症状丁香叶片上的病斑为多角形、不规则形或圆形至近圆形,褐色,直径5-10毫米。病斑后期中央组织变成灰褐色,病斑边缘深褐色。病斑下表皮着生暗灰色的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斑正面也有少量霉层。病斑相互连接成大斑块,呈灰褐色斑枯。
    病原物和发病特点病原菌是丁香属丁香尾孢菌,病原菌以孢子座或菌丝体在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雨水多、露水重、种植密度大、通风不良易导致病害发生。
    丁香斑枯病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散生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边缘边缘色较深,中央组织色浅,灰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部分生出少量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物及发病特点病原菌是丁香针孢菌,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
    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源。清除病残体;进行适度的修剪,剪掉有病枯梢。
    发病时喷洒1%等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效果较好。

如何防治丁香褐斑病?

  紫丁香(学名:Syringa oblata Lindl.)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又称丁香、华北紫丁香、百结、情客、龙梢子。紫丁香原产中国华北地区,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的名贵花卉。

  高1.5-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 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

    丁香叶片上常产生褐色病斑,称丁香褐斑病。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并具有轮纹,边缘深褐色,中心淡褐色,直径5~10毫米,上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上布满病斑,叶片提前脱落。丁香褐斑病病原为尾抱菌属的一种真菌。病菌在病残落叶中越冬,第2年5~6月借风雨传播。在多雨潮湿条件下,病菌反复传播侵染危害,因此雨水较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了香褐斑病的措施:一是及时清除枯枝残叶集中烧掉,以消灭越冬病源。二是栽植丁香时,植株之间不要过密。平时管理要做到合理施用水肥,及时排水。三是药剂防治,可于展叶后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半月喷1次,连喷2~3次。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