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与海为邻的练习─龙山社区防治水患的策略与成果

2018-01-19 21:45 来源:Nongxun.net 作者:Nongxun

契机

这是鲜有的机会,让我们能走出大学的课堂,迈向在地的社区,切实地感受生活带来的张力。透过与居民相互间的交流,在社区探索生命自然与人的共存,设法解决当地正面临的问题,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本土关注,维护彼此关系的桥梁。

 

龙山有座龙山宫

缘起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先民渡海来台,集结顶蚶仔寮(今顶山村)群居。至龙山社区是在180多年前,从顶山里有三十六户人家迁到这里,中间有中寮、沙崙寮,所以到这里龙山社区早期作下山仔寮。108年前来的时候,这一整片就是那三十几个户开垦的,从鱼塭养鱼这样慢慢生活起来。到了一百年左右,因为那时人民生活不太好,病痛环身绕,所以就有神明指示,要以此地建环村水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龙山水道,刚好把龙山围了一圈,从空中俯视下来,龙山就像一尾鱼,在台江内海这富庶的潟湖里畅快地游动。到了民国53年,当地居民便觉“下山”名字不好,改作龙山,由于那时有座龙山宫在此地闻名,便用它来为村庄命名。

资料来源:http://tnews.cc/06/ADOShowBigPhoto.asp?from=U204182

 

那如果海水不幸倒灌进来陆地该怎么解决呢?水利局今年巩固了第二道防线—海堤,将原本的海堤高度加高到两米二,比去年最严重的苏迪勒台风所引起的两米一暴潮高些,希望至少能防治好今年的水患,目前工程逐渐在进行,只剩去年水患严重的东泊区及西泊区的一小部分尚未完成。预计将在水患高峰期中秋节前夕全部完工。

(以上内容来自台南市水利局副局长)

 

成功解决问题与否

每年一旦台风肆虐,都对龙山社区造成极大的影响。举杜鹃台风为例,杜鹃台风发生时,龙山社区淹水达小腿肚,居民苦不堪言,许多生计财产都泡汤,显示旧工程并没有发挥效益。一旦遇上停电,更是雪上加霜。

在苏迪勒台风和杜鹃台风期间,不少居民抱怨,虽有设置抽水马达,但是遇上停电依然无法发挥效用,市长赖清德表示:“有放置发电机,即使停电也不会影响抽水马达的使用,但是主因在于西泊区工程尚未完工,导致水涨得比较多。”西泊区预计在今年中秋节完工,故仍未得知成效。

对于水患问题的解决成效如何,副局长表示:“民国94年海棠台风使得台湾西南沿海地区都泡在水中,主因是当时沙洲已经淤平,导致暴潮和涌浪长驱直入,源源不绝的倒灌进来;民国104年的苏迪勒台风暴潮位为2.1米,相较于海棠台风的暴潮位1.96米,更高了0.14米,但是水患问题比海棠台风来临时减少许多,因为有将暴潮和涌浪挡在外海,防止他们长驱直入的进入内陆地区。因此就这个例子来看,抽沙塑堤等护沙工程有明显功效。”

 

不一观念的视角

护沙的生态工法方面,市政府做了编篱定砂、沙肠袋、太空包等工法,但是里长伯表示:“这些全都不成功,编篱定沙的竹椿或木椿甚至会造成潟湖的污染,台风来临时,这些桩可能被台风吹得乱七八糟,一旦遇上涨潮,还会随海水四处漂流,造成海洋污染。”

如何建构一个完善的工程同时可以不污染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因此寻求其他解决之道也值得我们探讨。

 

问题与解决

不仅仅是前部分生态工程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面对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社区淹水及其衍生的问题亦可能随之而变化。现有的工程可能无法应对逐渐严峻的问题,而堤防亦不可能永远地加高下去,故从居民和官方间的沟通、谅解和互相合作势必要继续加强,共同推动社区自主防灾的观念意思,强化社区的防灾能力。同时又能凝聚社区意识,与地方文化、社区特色的相结合,以达到龙山的发展策略“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以生态为基础”。而当社区真正做到灾害管理的四阶段(减灾、整备、应变与复原), 才能真正触碰到问题的核心,让问题迎刃而解。

 

影片观赏:七股龙山社区

七股海堤为与不为


曾文溪流域综论&里山里海的方案规划与实践
文字撰写、影片制作:陈学宽、孙丽沙、吴政谚、陈盈安、黄诗晴、叶静怡、辛翔、李乔茵、许哲睿、陈冠伶
版权所有:成大中文系林朝成教授

更多文章请见曾文溪流域共学社团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