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多元知识入乡:思索台湾农业的未来

2018-02-08 03:45 来源:Nongxun.net 作者:Nongxun

 文 / 陈建泰

一项产业或是一个地区要从破败中崛起,除了愿景,最起码还要三个要素:资金、人才与技术的同时到位。台湾农村如何获得这起码的要素?另外,农村再生条例“由下而上”设计的立意虽好,但是,所依靠的必须是训练精良、经验老到的在地当事人,这绝非仅仅靠几十个小时的培力课程可以轻易达成的。

因此,我认为,台湾的农村,必须把握一批同时拥有城乡经验优质的届退中高龄人力,将他们妥善导引回农村,他们是在未来 20 年内最有机会改变农村的人。

也是一种移民

若是可以“策动”一群 5~7 年之后就要退休的优质人力,经过一个育成过程,增加他们退休后,移民农村的概率,让他们同时将退休金、数十年的智慧经验与技能、所拥有的社会人脉网络带回农村。让他们深思熟虑的成为农村“当事人”,小心翼翼的雕琢这个承载人类社会最基础生存根基的重要特区,并且在农村创造工座机会。

我不期望离开农村很久的人,贸然进入农村,特别是那些具有财力与能力的人。这个道理是很容易懂得,若是你是移民局的官员,你会让一个完全不懂得你的国家法律、文化与民情、一句本国话都不会讲的人,轻易的取得本国国籍吗?其实每个预备移民的人也都会知道,至少要先学点当地的语言,了解风土民情与切身的法令,这样才能让你安然的展开新生活。只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我们一般人下定决心回农村的时候,并没有认真的思考,否则,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豪华农舍。

用知识保护农村

起初,我也只是在思考一条自己回乡的路,但是我发现,系统性的剥削问题不解决,我没有农乡可回。而农再条例与烽火四起的农地征收让我觉得,真正能够保护农村的是知识、论述能力与社会力量的连结,而以多样的知识装备农村(equip the rural with diversity knowledges)铺设一条可以源源不绝,让多元知识流入农乡,让多元的支持力量与农村产生连结是最核心的工作。

我把这个想法称为“多元知识入乡”。

社会学家认为造成农村与农业发展困境的三大原因,是经济上各国政府基于掌控与稳定粮食来源、加速工业发展、降低劳动生产成本等因素,以各种不等价交换模式,挤压农业部门资源支援工业经济发展; 政治上,土改与政治资源的挤压,弱化农业社会,避免传统地主阶级与农民,发展成为强大政治团体; 空间上,毫无限制的都市蔓延(urban sprawl),以及复杂又无效率的非都市土地规范法令,造成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毫无效率,并且空间结构毫无秩序。

面对这种复杂的景况,这绝不是仅仅让农村青壮年人力回流就可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经验老到、见多识广的“当事人”。自然而然,我想到了一群即将面对人生大变动,智慧与身体都尚处在精华处的一群人。

如何让许多中高龄从农村来的精英、友善农村的人,带着各样的知识与能力,回到农村,成为第一波的移民,在农村贡献智慧、重塑粮食因果网络、创造就业,预备后续更多的人回流农乡,而农乡也可以变成一个可以让年轻人维生的地方,唯有如此,才能打破系统的剥削,这样,回乡才有希望。

农业是人类永续生存的第一个产业(有人告诉我,也会是最后一个),而农村是它的发生场所。

从今年开始,全世界 66 亿人口当中的 50% 住进了都会,若是有一个适当的机制,让人类的都市与农村和谐,正视农村、农业的安全战略本质,将一群学有专精,拥有数十年经验与技艺的都会人,在他们退休前的 5~7 年,开始启动这个机制,让他们之后可以顺利的进入农村,成为当事人,贡献毕生所学。这个机制一旦建立,将有源源不绝的多元知识会透过这样的流动,进入农村。

相较于都会的高效率、紧凑的生活步调与生存成本,农村是一个更合适退休族群居住的地方,这些进入农村的人,不一定要务农,也可以发展成特色社区,例如:音乐村、艺术村、生态村…。也许有人也会问,农业是一件极度耗费体力的工作,退休人员怎么能够承担?

让我告诉您,未来的农业是知识密集的农业,而非技术密集、资金密集,更非劳力密集的农业。我们只要善用农业生态学的知识,善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干净的能源,了解自然与自然合作,农务工作会变的有趣,甚至有诗意。

此外,在极端气候频繁、粮食生产地、产量骤减、能源短缺、水资源告急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要如何让农村、农业成为一个帮助人类度过这些难关的重要关键,而不会成为另外一个污染源,这当中需要大量能够深思熟虑、经验老到的人。

人类所建构的文明系统,就人口的移动来说,就像是建立一条高速公路,让车子快速的走到尽头,然后塞在那里。我们的教育、就业市场、文化发展,都快速的把人带往都市,然后呢?我们的智慧、知识与能力最后都葬送在这个巨大的停车场。“多元知识入乡”将会把这些知识与能力,连结回土地,并且给这些知识的承载者,安适、踏实的人生最后生活。

这个想法不新

台湾有一群人曾经为了移民到加拿大、新西兰,他们在退休前的许多年,花了很多心血,准备大量金钱,取得资格,坐移民监,最后终于成功,移往他国。姑且不论其是否往后真的找到人生幸福,为自己寻求一个梦想的家园,需要从很早做准备。

2004年,一项针对北中南三大都会区的调查显示,近五成的都市人,想要回归田园,其中更有八成的人想在40岁以后拥有一块田地。其实,台湾的农乡,也是一个很多人心目中的“移民天堂”。

因此, 设计一个有趣的 5~7年的长期计划,让一波波准退休人员可以了解农村脉络、农务原理并且做好心理预备,准备做生活的大转变。试着想像,下田务农,可以锻炼肌力、增加心肺功能以及雕塑身形。将帽子、鞋子、衣服、裤子重新思考,什么样的质料、样式最合适于农务时穿着,实用有具美感。使用的工具如何符合人体使用,不会造成伤害,并且省力,新农法是否需要新农具配合。

台湾已经投入太多资源让都市、工业发展,已经是时候了,人类文明的果实应该回头捍卫我们生存的根基—农村与农业。

该怎么做?

我在这里提出这个想法,无非是希望唤起具有城乡经验,有心回到农村的人一同思考。当然,我更希望农政单位可以觉醒,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人类面对了极大的挑战,而它的关键解决核心,就在农业—从泥土、植物、生态、生产与分配的健全发展,不要再作美化农村的硬件建设与避免落人口实的怪异补助措施,要作一个智慧的整合者,知道未来的农村的关键角色以及可以帮助你的人在哪里。我真的很盼望农政单位可以运用农再的部分经费,铺设这条多元知识入乡的道路。作法其实不难。

认识:第一步必须建立一个让人认识整体农村的计划

过去农委会曾推行过“漂鸟计划”、“园丁计划”但是,有多少人真正回到了农村?回去之后如何?因为没有调查数据,我不作评论,但是,若是可以进一步的改善内容,以社会教育的方式,与社区大学的课程长期结合,探讨:

  • 农村、农业的本质:从国际到在地、生态到产业,对农村、农业的本质认识。
  • 农业的基础学理与农法:培养参与者了解土壤、生态与植物、作物的相关素养,使其拥有种植作物的能力,使其懂得“门道”,增加土地与在地认同感。
  • 提供大量的参考案例:让参与者在真正回乡之前,有大量的参考资料,使未来的入乡生活更具体、更有方向性。
  • 土地伦理、农乡永续,城乡共荣的治理,以及其它。

当课程告一段落,我们不希望学员散掉,我们会在他们工作职场附近,建立测试农场,将他们导入农场运作。

基地:广设社区协力测试农场(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Testing Plots)

在城乡交界的地区,建立卫星式的小规模永续社区协力农场,与在地的农村、农民合作。让当地农民作为农场顾问,协助其规划农务,协调当地资源。让这些上过课的准退休族群不再各自找地,而是就近,透过社区协力农业的模式,建立自己的粮食圈,选择就近的农场,利用上班前、后少数的时间,参与简单的农务,假日也可以作假日农夫。测试农场可以让他们实际体验节气的变换与土地的脉动,实际将知识化为行动,并且获得健康的实务。

介入:当科技渴望参与农村

科技进入农村有两个问题,第一、农村买不起,第二、要如何做环境评估。当许多科技背景的朋友进到测试农场,成为当事人,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就有了新的契机。在台东,稻壳碳化技术将稻壳经过碳化,成功的减少 30% 肥料消耗,水利署也作过微水利发电系统的调查,这些都是很值得在农村使用的科技。

结语

这件事情起头会很难,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训练。我们习惯的方式是一成不变的挪用都会模式,但是都会的生活、思维逻辑、文化背景都与农村不同。农村并不是比都会低一级的地方,要思考农村的出路,我们必须有跟都会一样甚至更严谨、认真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重要的议题、如何破解难题的方式,非常值得参考,他们也走过了辛苦的训练阶段,以至于现在有一堆人可以驾轻就熟的作那样的事情。在农村、替农村思考的这群人,希望能够尽快在农村集结。

相关资讯
〈简评“农村发展政策与农村再生条例”〉董建宏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