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保护区里的稻田课─关渡自然公园四季营队

2018-01-29 20:45 来源:Nongxun.net 作者:Nongxun

文/水滴

前言:关渡自然公园的四季营队

关渡湿地,位于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会口,自古以来,即是重要的候鸟栖地。水稻田种植更有超过百年以上的历史。2001年台北市政府花费超过150亿征收取得的“关渡自然公园”委由《社团法人台北市野鸟学会》无偿进行管理。如何运用这个北台湾重要的湿地环境学习中心,让民众感受、认同湿地的价值,成为公园团队的使命。其中以“关渡农民志”为主题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水田四季营队,走过十年的淘洗与成长,本文试图访谈工作伙伴,对一路走来的过程稍作勾勒与整理。

公园要种田!

公园成立初期,诸事百废待举。部分范围属于在地农民原先就在此耕种的水稻田,仍无偿提供给农民进行水稻生产。而为了让更多人对于稻田文化、生态和价值有深刻的体验,加上许多世居的在地志工,怀念往昔阡陌纵横的景象与劳动记忆,不断鼓吹环境教育部门同仁“要种田!”。

2005年,在市政府建设局(今产业发展局前身)的委托下,草创版的水田营队应运而生。专职人员从未种过水稻,一切从零开始。当时还是环境教育专员、现任处长的陈仕泓回忆道:“我们当时很好笑…插秧要先拉绳子、作田埂还先用木板隔!”初期仅发展出插秧、收割两套方案,有赖在地农家志工大力投入,协助规划课程、授予耕作知识,甚至帮忙巡田水。2006年发展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的雏型架构。隔年,进一步从半天的活动扩充成全天。

过程中,除了用无农药、化肥的农法照顾水田,让田里的动物能和稻米一起生长,同时透过游戏、室内课、实作的方式,让学员走进这块过去的大台北米仓,亲自体会了解水稻田的各种价值。从春耕的“准备”—整地、插秧;夏耘的“呵护”—挲草、作稻草人;秋天的“收获”—割稻、风谷、打谷,到冬藏的“感恩”—田间烘窑、制作在地农家用来谢天的米粿雕。透过四季的节奏安排,让民众体验水稻耕作的缩影和文化。许多从来没有赤脚踩过泥土的大小朋友,生平第一次下田,为自己的双脚穿上一双最天然的黑袜子,或者和田里的动物们来个亲密接触。

团队成员不断相互质问:“我们做的,和休闲农场有什么不同?”整个过程,不断的尝试、实验、修正:“我们还跑去农改场拿草蛉回来养,想给学员认识生物防治法…后来发现太难照顾了!”目前使用茳茳咸草制作的稻草人,最开始竟然是取材自田间会扎人的杂草—稗子。太过“欢乐”的水枪游戏,也用富有环境伦理意涵的驱鸟旗DIY取代。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