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裂变

2016-03-20 23:56 来源:农讯网:资讯 作者:admin
导读: 漫山生绿,绿野藏金。站在河北省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葫芦峪产业园)最高点百仙坨放眼望去,那满目的荒凉不见了,那满山的石头隐去了,那满眼的混沌消失了,

 

  漫山生绿,绿野藏金。站在河北省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葫芦峪产业园)最高点百仙坨放眼望去,那满目的荒凉不见了,那满山的石头隐去了,那满眼的混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如行云流水,蜿蜒曲折的山道四通八达,万亩优质核桃园郁郁葱葱……

  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是什么改变了平山县荒山荒坡的刻板印象?葫芦峪产业园开发者怀揣改变家乡贫穷面貌的梦想,通过大规模土地经营权流转,高标准规划开发建设,让农业综合开发创新的能量产生“裂变”,给山区农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原来“望天收”的岗坡薄地变成了丰产的水浇地,大片的荒山、荒坡变成了高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条太行山区岗薄次地生态治理与发展现代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的道路清晰可见。

  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在葫芦峪产业园调研时说:“农业园区是农民致富的‘聚宝盆’。农业是个‘大金矿’,它不像工业的矿山,有枯竭、挖光的时候,农业这个‘矿’是永不枯竭的。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发展让大家坚定了这个信心。”

  多要素结合催生农业综合开发效能——

  土地经营权流转将零散的荒山荒坡资源整合起来,规模开发经营让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科学整体规划和科技注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高效跨越

  “我们全村耕地只有931亩,人均只合1亩多,却根据地块远近、肥沃程度等分为了8类。也就是说,每家都按类别分到8块地。这样的确很公平公正,但对耕作效率、效益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谈起当初的情形,平山县王坡乡下峪村支部书记焦社增满脸的无奈。

  王坡乡地处太行低山片麻岩区,荒山荒坡面积大,但石厚土薄、不宜耕种。长期以来,山场使用权基本都归农民一家一户所有,一面山坡多家分,农户觉得不值得开发或无力开发。由于土地产出有限,当地农民生活较为贫困,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

  土地零碎、土壤贫瘠、山多地少……这些看似无法破解并长期困扰王坡乡农民发展致富的问题,经过葫芦峪公司大规模造田和园区建设后彻底解决了。小块儿地变成了大块儿地,荒山、荒坡变成了层层梯田,农民变成了家庭农场业主,传统的小农经济变成了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园。所有这些变化都源于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和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政府支持,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让老区平山的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葫芦峪产业园的当家人、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一直在为改变家乡面貌积蓄能量。在外打拼挣了钱后,他就考察了数十个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2007年,我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老家流转了3万亩荒山、荒坡进行开发。”

  土地资源整合是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然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那里撂着、荒着没事,但是你要把土地从农民手里拿过来,农民不会轻易同意。

  对此,刘海涛深有感触:“在土地流转这个问题上,宁可公司吃点亏,也绝不能让乡亲们吃亏,公司流转土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乡亲们富裕起来,不是为了和乡亲们争利!”

  为了将农民手中的土地和山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公司因地制宜采取“股”、“租”、“购”、“换”等形式整合土地资源,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

  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刘建中介绍说,“股”就是入股,对于分配到户和大户承包的荒山、荒坡,邀他们以地入股,实现最低保障之下的按股分红;“租”就是租用,对园区内的一些沟岔土地,每亩按质计价给予土地所有者每亩600元到1200元不等租金;“购”就是购买,对于目前由集体经营的荒山,经过评估协商,由公司购买使用权;“换”就是置换,对于执意愿意自己种地,既不入股又不出让的农户,经协商后将其在项目区内的土地置换到项目区外,且交通便利、靠近村庄的地方。

  就是通过这种既灵活又适用的措施,葫芦峪产业园取得了9个村的5万亩荒山荒坡的使用权,为规模化开发利用山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峪村61岁的村民刘明芳前年拿出自己承包的250亩荒山,入股葫芦峪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统一开发后种上了核桃树。“核桃进入盛果期前的5年,公司一年给我5万元;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按收益分成,我占三,公司占七,每年保底是10万元。”刘明芳说,没想到当年花180元承包的这片荒山,现在竟成了“金山”。

  “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利益”可不是一句空话。刘建中说:“在土地流转中的每一个环节,公司都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流转前,通过乡(镇)政府和各村村支书、村主任,根据各村具体情况和村民意愿,在充分协商后达成协议。在流转中规范程序,制定统一规范的流转合同文本,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签订长期合同。

  葫芦峪产业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园区的规模大,所有初次看到葫芦峪产业园的人无不被它的规模所震撼!刘海涛说,要改变家乡面貌,必须规模开发,小打小闹起不了多大作用。规模开发不仅让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让广袤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蔚为壮观的层层梯田,而且还为实现传统小农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

  “我为什么要搞大投入和采用先进科技?这其实就是弥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和科技两个短板。我认为,只要把这两个短板补上,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就会被激活,农村经济就一定会快速发展,公司也一定会挣钱。”对农村经济形势的分析刘海涛有自己的见解。

  为了实现高起点,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公司先后花费100多万元,聘请河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燕山大学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园区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他们还聘请全国知名的核桃技术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担任技术总顾问,并由李保国牵线将公司的核桃基地定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研基地。此外,他们还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该院院长王慧军多次带领有关专家到葫芦峪进行技术指导,并将园区定为该院的综合试验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科技不断注入的过程。搞现代农业,起点一定要高。”刘海涛说。在科研机构的指导协助下,葫芦峪产业园在改革生产关系的同时,实现了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科技支撑,大手笔、高标准修山造地,用科技改造农业,使得这片荒山深深烙上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印记。

  “荒山荒坡为什么荒?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土层瘠薄,二是干旱缺水。为了破解这两个问题,公司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建设了‘隔坡沟状梯田’,就是保留住原来的坡面,在此基础上开挖水平沟,一米半深,一米到两米宽,沟里全部垫上表层风化了的好土,再用鸡粪做底肥,加上完善的水利设施,基本上种啥长啥。”公司技术负责人梁红霄介绍说。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葫芦峪产业园的水利配套设施也自成体系。产业园内的塘坝按地形分区域配置,扬水站与蓄水池配套,并通过输水管道延伸到每棵树苗的根部。“园区的灌溉水源也是‘双保险’,塘坝里的水用完了,还有备用机井。每棵核桃树下都有一根黑色的细水管,这种根部小管注流的灌溉方式,既节水又省力。”梁红霄说。

  为什么要选择薄皮核桃作为主要栽植树种?在这里开展技术咨询的李保国告诉记者,一方面是核桃市场价格高,河北农大在这方面有技术优势,可以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核桃可以和杂粮、苜蓿、药材进行间作,从而充分利用土地,增加产出。此外,梯田边沿种植苜蓿,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又可以给养殖业提供优质饲草。葫芦峪产业园的种植结构科学合理,保障了产业园的高产出,这就是科技发挥的作用。

  多方利益联结带来政府、农民、企业和谐共赢——

  “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方式,使参与产业园管理的村民鼓起了腰包;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则实现了工商资本与政府投入的有效对接,取得“政府得绿、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效果

  “我在产业园管着一个家庭农场,包着树、养着鸡、管着花,一年能挣四五万元,还不耽误做家务和自家的农活。”下峪村村民熊四妹提起在园区的收入很是自豪。

  熊四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负责管理的农场共有2000棵核桃树、1800只鸡,一棵树一年的管理费14元,2000棵树一年有2.8万元的管理费,每只鸡一年的管理费是1.1元,1800只鸡一年有1980元管理费。除此之外,她还可以在园区打点零工,一年可以收入4万多元。

  像熊四妹一样,葫芦峪产业园里一共有130多个家庭小业主,年管理费和工资收入都在3万~5万元。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葫芦峪产业园的一个创造。葫芦峪产业园建成后,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既实现园区的统一标准管理,又能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葫芦峪公司设计出了独特的“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管理模式。

  刘建中介绍,公司将园区划分成50亩一个单元的家庭农场,并将家庭农场承包给一户农户,要求承包农户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标准进行管理。公司根据每一个家庭农场的管理情况和产出情况对承包户进行付酬。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