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给农业装上“现代化”翅膀

发布于2024-04-26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莽莽长白林海,构筑起粮食安全生态屏障;密如蛛网的松嫩平原肥沃黑土地,水旱从人,青纱帐般的庄稼田郁郁葱葱;科尔沁草地深处,大片湿地孕育出的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

 

  莽莽长白林海,构筑起粮食安全生态屏障;密如蛛网的松嫩平原肥沃黑土地,水旱从人,青纱帐般的庄稼田郁郁葱葱;科尔沁草地深处,大片湿地孕育出的有机米、健康豆、精品肉、生态鱼行销全国。

  吉林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十余年来,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去年跃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丰收的喜悦中,吉林立足自身实际,直面“三农”难题,不断夯实粮食生产体系,完善产业体系、搞活经营体系,汇聚起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的强大力量,努力做现代农业“排头兵”。

  双路突围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1999年东北粮食“大积压”,那时吉林粮食产量只有461亿斤,而去年,粮食产量达到706亿斤,却没有出现卖粮难。

  国家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给农业大省提供了“兜底”保障。“一公顷地,一般年景下玉米产量能有两万七八千斤,纯收入1.5万以上。全县农民除去进城打工的外,大致人均耕种一公顷,收入水平能够保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全国产粮第一大县榆树市委书记冯善国给记者算了一笔土地产出账。但这个收入,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作相比,比较效益还不太高。

  吉林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将粮食提质增效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吉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精深加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00年以来吉林形成近1500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约63%的玉米可以就地消化,生产淀粉、酒精等产品200多种,效益放大。

  丰饶而绿色的农、畜、鱼产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投资吉林农业,为农业提质增效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不久前,世界五百强企业英国联合农业集团年产30万吨高端饲料项目投产,企业经理高一告诉记者:“农业企业扎堆在吉林,主要因为可预期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大型龙头企业如希望、安邦等在吉林落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3家,其中国家级47家。

  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但由于品牌资源零散、市场营销不足,吉林大米在全国市场知名度偏低,甚至成为部分省“名米”的原料基地。吉林实施“健康米”工程、设立大米品牌宣传专项基金、与淘宝战略合作推行网络销售,安全、营养、好吃的吉林大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从一产主导到全产业链发展,吉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始从数量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如今,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重的吉林三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吉林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科技入农田 护驾农业效益提升

  通榆县农民曹学军曾饱尝“十年九旱”之苦。降水少、蒸发大,通榆近十年年均有效降水值仅为253毫米,而丰水和缺水年份粮食产量差距达到40%。2014年首次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曹学军每公顷单产提高了50%,“摆脱了靠天吃饭,年年都是好年景”。

  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吉林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不遗余力,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年间增长15%达到近3000万亩,基本形成节水增效、适应干旱常态化的水利保障体系。

  吉林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夯实生产体系,需要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完善的配套设施作为支撑。

  去年,吉林农业生产遭遇春季低温冷害、夏秋局地干旱。精选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免耕法多种农业科技的“集成”应用让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旱田每公顷增产2000斤,灾年“逆势”增产。

  “现代农业高产高效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大大降低了天气、病虫害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了农作物良好长势。”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说,如果未来3~5年科技“集成”实现全覆盖,按每公顷增产8000斤计算,梨树将实现增粮20多亿斤。

  黑土地是全球都稀缺的资源,吉林投资3亿多元,启动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工程,重点开展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建设。

  在风沙盐碱干旱的吉林西部,投资62亿元启动“河湖连通工程”,全域调节统筹水资源,防洪排涝,御旱增粮。生态补水让这片区域逐渐沙消碱淡,由白变绿,湿地面积恢复700多平方公里,地下水位平均上升1米以上。过去盐碱白花花的白城,如今水稻种植面积近200万亩,未来几年将达到300万亩,成为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

  统筹引导 像抓工业一样做农业

  土地家庭承包后,千里沃野被划成小单元的“百衲衣”,各家分散经营使机械施展不开,政府服务难普及,粮食品质不适应市场销售,产出打折扣。

  吉林户均耕地1.67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依法、自愿、有偿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底子好、前景大。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生产集约起来,分散的经营合作起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吉林深挖粮食增产潜能交出的答卷。

  “今年春耕,化肥每吨2370元,比市场价便宜700元;种子每公顷投入700元,比市场价便宜300元,光这两项就节省投入近30万元。”榆树市昌禾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谢大林经营着3100亩耕地,十分感谢政府对规模经营的扶持。他表示,土地集中连片经营,让他们在农机上敢投入,新品种、新技术也能应用上,产量比一家一户种植高出10%。

  在榆树,土地“化零为整”、规模经营带来了经营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榆树市农业局局长张学说,当地以合作社托管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为现代农业抓手,先后引导成立合作社3200个,经营百亩以上连片土地215万亩,38.3%的耕地集中连片经营。连片种植后,种植统一、良种推广、技术入田收益一般提高20%以上。产品标准化,有利于市场销售,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及市场风险能力更强,弱质农业在规模经营中搭上了现代化快车。

  目前,吉林省已有24%的耕地流转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里。

  支持政策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2014年,我们探索和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重点围绕产粮大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薄弱环节,敞开补贴。”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李国强说,国家支持补贴资金13亿元,其中不少于30%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吉林还将进一步有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目前,吉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8%,排全国前列。

  另一项工作在吉林省正有序展开:品牌打造。

  好产品要卖出好价钱,除了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外,政府的助力必不可少。去年开始,吉林省政府设立“大米基金”,鼓励生产者到全国各地设立大米直销店,开展推广促销活动。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已达42件,农产品有“名”“姓”,有利于市场销售和现代农业的建设。

  东部的人参等山货开发,西部的杂粮包装,中部的玉米、水稻等优质农产品的深加工、打品牌,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与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农业效益稳步提高。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时期,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跃居全国第11位。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