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的黑龙港地区包括6个地级市的50县(市、区),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1850万左右,分别占全省18.5%、26.4%。该区域地处暖温带,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占全省平原面积的60%。人均耕地较多,是国家重要的农业种植区。其中邯郸、邢台、衡水、沧州是河北省现存棉花面积的主要分布地。
由于黑龙港地区地势低洼,泄水不畅,加之受季风气候和低洼冲积影响,地下淡水资源匮乏,且严重超采,历来旱涝灾害频发,也是常受“旱、涝、盐、瘠”复合危害影响的地区。
2017年,黑龙港地区植棉可能迎来发展机遇。为使该地区“十三五”(2016~2020年)植棉保持稳定发展,并为扩大规模创造条件,笔者提出如下观点供参考。
一、植棉指导思想
立足市场需求,紧紧抓住“降投入、保单产、补短板”三大根本任务,以“尽量扩大亩收益”为根本目的,以打造“产品的强势市场竞争力”为重点目标,充分发挥人在植棉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提高植棉者的“‘棉花生育规律及调控、营养供求与施肥、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三大知识技能”为主要途径,开始“由主要靠体力植棉向主要靠智力植棉历史性转变”。实现“主要靠智力植棉的历史性转变”,是个长期渐进过程。操作机械和装备,可通过社会化服务等途径解决。机械、装备重要,但人的智力更重要。补植棉者智力短板,是走出黑龙港地区植棉困境的主要途径。
指导思想的确定基于以下研判:公斤籽棉6~8元的预期市场价格将到来;黑龙港地区“十三五”植棉规模和机械化程度,总体上不会有质的突破;植棉主体及规模仍以农户小面积(5~15亩)为主;“十三五”很难有突破性品种大面积用于生产。
鉴于黑龙港地区植棉条件严酷,高品质棉花纤维难以稳定保证,不应以满足市场对高端纤维品质需求为主要生产目标。
二、降投入、保单产
以保籽棉亩产200~300公斤为目标,确定亩资金投入400~600元,确保1公斤籽棉投入2元的底线,打造产品的强势市场竞争力,尽量扩大亩收益。
为了实现扩大亩收益这一植棉根本目的,必须从“降成本、保单产”两手来抓。单产受天气影响较大,保单产难度更大。而降成本完全由人控制,只要下决心,较容易实现。由于高棉价时代已经结束,不计投入的植棉也已过去。现阶段的植棉应“投入元元在乎、保产斤斤计较”。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把人为管棉的失误降至最低。不该投的、可投可不投的、得不偿失的坚决不投。例如:“氮、磷、钾等量复混肥(‘三个15%’‘三个17%’‘三个19%’)”就是不该投的,“过细整枝”就是可投可不投的,“跟风打药”就是得不偿失的。
引入经济学中的“预算制度”,设置收支、盈亏“总开关”,凡预算内的开支一般都是必要和有较好预期的。
1.在没有浇水条件的旱薄地,保产指标是籽棉200公斤/亩。选用早熟、小株型品种,密度6000株/亩,发挥群体优势,确保亩有效铃4.5万个。以叶面喷肥和雨后宽行浇尿素液技术,作为应对旱情的主要“法宝”,纳入计划,做好准备。在不租地、不雇工、种棉户投工不计开支条件下,亩资金投入严格控制在400元以内。只能保产150公斤的,亩投入不能超过300元。虽然由于单产低,亩收益较少,但每户可多种棉,增加总收益。
2.在遇旱能浇水的地力中下等棉田,保产250公斤,密度4000~5000株,确保亩有效铃5万以上。亩资金投入仍控制在400元;另外,可扩租土地,增加总收益。如每亩租金200元,植棉面积可翻番,摊薄后亩资金投入为500元。
3.有把握保产300公斤的植棉户,确保亩有效铃6万以上,密度依地力和浇水条件3000~5000株/亩。亩资金投入可控制在600元,100元用于扩租土地,100元用于辅助雇工。
4.亩400元的资金投入包括肥料100元,农药(含除草剂、化调剂、催熟剂等)100元,整地、播种、棉秸粉碎还田、机器行间作业、浇水费、地膜、种子费等200元。肥料和农药是降低投入的大头。
三、保持可持续生产
1.棉秸还田。棉秸产量一般是籽棉产量的1.5倍,是棉区唯一有机肥源。棉秸还田能挖掘、提高土壤生产潜能,是一项事关棉花生产的全局性、长远性培肥土壤战略举措,也是从根本上实现降投入、保单产的举措,并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理念。大量长期实践结果证明:连续棉秸还田可使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和棉花需要的中、微量元素均得到积累,不需要另外补充,而且不会因棉秸还田而使棉花枯黄萎病逐年加重,相反,由于地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