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病是谷子重要病害之一。谷子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生。谷子自种芽或幼蘖被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和不同器官上陆续显现不同症状,因而获不同名称:“芽腐”、“灰背”、“白尖”、“枪杆”、“白发”和“刺猬头”此外,局部侵染,可致叶斑。
谷子白发病
发生规律: 谷子白发病的病菌以卵孢子越冬。自然条件下初侵染来源有三种:一是田间病组织破裂时卵孢子散落于土壤中,使土壤带菌;二是用染病谷子喂牲口或沤肥使粪肥带菌;三是病健株一起脱粒时谷粒表面沾染卵孢子使种子带菌。其中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不同品种的谷子对白发病抗病性差异明显,播种早而深,发病重,适当晚播浅播、发病轻。一切不利于幼苗出土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此外,温暖潮湿再侵染引起的白发病就发病重。
防治策略: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为辅,并结合选用抗病谷子品种。
1、药剂防治:用35%甲霜灵拌种剂按谷子种子量0.2~0.3%直接干拌种或加水湿拌,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按谷子种子量0.3一0.4%%拌种,64%恶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按谷子种子量0.4一0.5%拌种。拌后应立即播种。
2、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可有效防治谷子白发病,轻病区两年轮作,重病地块三年轮作。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豆类、薯类等轮作。施用无菌肥料并进行种子处理。大面积轮作,效果较好。注意保墒,适期播种,适当浅播,以促进苗早、苗壮,减少侵染机会。此外,拔除灰背、白尖病株可有效防治第二年发生谷子白发病,要及时拔、连续拔、整株拔、连年拔,在病株卵孢子散落前拔除,拔除病株带出田外并集中烧毁,不喂牲畜及沤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