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凉州,寒风萧萧,12月16日,凉州区河东乡五桥村党支部书记许柱德正带领群众给养殖暖棚覆盖塑料膜,干得热火朝天。许柱德说,这几天气温开始下降,如果不抓紧把棚上的塑料膜盖好,就会影响生猪的生长,影响群众的收入。
五桥村是一个传统的“养猪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发展养殖业。许多村民都是从养几头猪开始起步,逐步发展到养几十头、几百头。如今全村养殖户已经达到330户,占全村412户农户的80%,生猪存栏达到13200多头。
沿着笔直的柏油路前行,整齐划一的养殖暖棚一座连着一座。许柱德说:“脚下的路是这两年新修的,眼前的84座养殖暖棚也是新建的,为了方便群众,还接通了自来水,修建了沼气池。”
说话间,我们来到一家养殖户门口,轻轻敲开大门,热情的主人把我们请进了家里。主人叫赵开禄,是五桥村第一批进行规模养殖的农户,如今他的猪存栏已达400多头,每年出栏平均可达1000头左右,固定资产已达100多万元。许柱德说:“像赵开禄这样的规模养殖户,村里有20多户,全村农民收入的46%来自养殖业。”
五桥村是凉州区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实例。近年来,凉州区积极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设施养殖业成为农民致富亮点,全区人均牧业纯收入由2006年的834元增长到2012年的7618元。
和平镇中庄村发展规模奶牛养殖业,目前中庄村存栏奶牛2200头,全村每天产奶量接近70吨。“养殖业收入占到中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8%。”中庄村党支部书记罗文明说,奶牛养殖业已成为中庄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虽然现在搞养殖利润不高,但有规模就能出效益。”在谢河登峰养牛场采访,这是记者听到场长高峰最给力的一句话。登峰养牛场目前存栏肉牛1200头,今年已出栏880头,实现纯收入106万元。
长期以来,凉州区的养殖业基本上是前庭后院,人畜混杂。为了推进畜牧业生产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方向转变,该区按照“走出庭院,人畜分离”的原则,抢抓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养殖暖棚建设补助政策的机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全区共落实养殖暖棚补助资金5.25亿元,争取畜牧业发展项目资金1亿多元,发放设施畜牧业妇女小额担保贷款5亿多元,争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大力推进圈舍设施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饲养精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优越的投资环境,宽松的扶持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企业和农户投资畜牧业,目前全区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577个,养殖暖棚面积累计达到14.5万亩,全区规模化养殖比重由2006年的42%提高到目前的63%。
走进凉州区谢河鹏程养猪场,养殖区里标准化猪舍干净整齐、高大宽敞,闻不到一点臭味。猪住的是冷暖适宜的“星级公寓”,内设全不锈钢或铝合金高级产床,24小时保持温度的恒温箱,并配套安装有数字监控系统等设施设备,享受的是全程优良的“物业管理”。
该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活动,落实玉米秸秆青(黄)贮区财政补助资金320.35万元,大力推广“集中青(黄)贮、统一配送”加工利用模式,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凉州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称号,通过省上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4个,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25.61万头只。甘肃森泰种畜育种有限公司生产的“憨娃牌”冷冻、冷鲜牛羊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