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欧洲2千公顷跨国田间研究证实类尼古丁农药危害蜜蜂登上《科学》期刊

2018-01-16 12:45 来源:Nongxun.net 作者:Nongxun

遍野横尸,是谁对蜜蜂下毒手?最新的欧洲跨国田间研究指出,类尼古丁农药是造成蜜蜂和野蜂死亡的主嫌之一。由英国生态与水文中心(CEH)进行的该项研究,在经过同侪审核后,六月底发表在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

令人注目的是,该项研究由类尼古丁农药的主要制造商拜耳与先正达,共同出资300万美金(约9200万新台币)支持,结果却让两大厂备感失望。即使研究证实可尼丁对蜜蜂的危害,但生产的拜耳仍旧强调一切还是未定论,“我们相信,如果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类尼古丁是很安全的。”拜耳的环境科学部主任施慕柯(Richard Schmuck)表示。

类尼古丁农药弱化蜂类的繁殖能力

研究指出,无论是驯养的蜜蜂或野蜂,“暴露在经类尼古丁农药处理的油菜田后,跨年度的再生潜力出现负效果,但这些效应在国家之间并不一致。”

类尼古丁农药在欧洲不是马上让蜂类暴毙的急毒,“很少看到大量残留直接造成死亡。但根据研究推论,即使是微量的残留都会降低蜂群应对环境的能力,结果是长期下来慢慢失去繁殖能力,像是间接致死的中毒效应。”

德国的蜜蜂比较健康,受类尼古丁影响的程度不明显

类尼古丁农药使用广泛,但残留值经常无法在统计中显著呈现。蜂群长久暴露其中,结果是味觉、记忆以及返家识路的能力恶化,最终客死异地。

主持研究的伍寇克(Ben Woodcock)说:“在施用类尼古丁后,实验中的三种蜂类繁衍能力都在次年下滑,至少在英国与匈牙利很明显。”可是类尼古丁危害西洋蜜蜂的效果在德国并不显著,甚至有正面效果。他认为,“这可能是有其他的花源提供养分,或是蜜蜂比较健康,英国与匈牙利的蜜蜂本来就已经多病。”

拜耳与先正达出资赞助研究,得出结论令药厂倍感失望

蜂群消失,蜂蜜的产量减少,但更大威胁在于,少了这些奔波花丛间的授粉大将后,农业减产,植物难以繁衍将引发更大的生态浩劫。多年来陆续有研究指出类尼古丁农药是罪魁祸首,但因为在实验室进行或是田间试验规模不大,屡屡被质疑无法反映现实环境中的蜂群活动。

为了厘清谜团,类尼古丁农药的主要制造商拜耳与先正达,共同出资300万美金(约9200万新台币),支持生态与水文中心的研究,结果却让两大厂备感失望。

即使研究证实可尼丁对蜜蜂的危害,但生产的拜耳仍旧强调一切还是未定论,“我们不认同生态与水文中心对研究结果的诠释。我们相信,如果以负责任的方式使用,类尼古丁是很安全的。”拜耳的环境科学部主任施慕柯(Richard Schmuck)表示。

先正达的研究协作主任坎贝尔(Peter Campbell)也以德国为例指出:“如果蜂群健康、有良好的栖地,可以把类尼古丁的伤害降到最低。”

伍寇克呼应,“改善饲养的方式,并调整提供花源的植物,有可能降低副作用。”但他也承认,“这些都还要进一步研究。”

环保团体呼吁欧盟永久禁用类尼古丁

研究团队中的派威尔(Richard Pywell)与农药厂看法不同,他指出:“这是第一次,我们能够证明经过类尼古丁披衣处理的种子,对蜜蜂和野蜂都有负面影响,这个结果很值得我们担忧。因为全球有许多作物都靠昆虫授粉,少了它们就必须为食物而战。”

20世纪初,DDT一度被视为杀虫、防疫的救星,到了1960年代科学家才慢慢证明该成分难以在环境中分解,并且会在动物的脂肪中堆积,逐渐被禁止使用。

后来崛起的类尼古丁农药,号称毒性低,低剂量就可以杀死害虫,尤其是种子披衣技术,由植株吸收后,比喷洒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更低。然而,益虫蜜蜂却也遭到池鱼之殃。

为了挽回蜂群,在2013年的暂时禁令后,欧盟计划长久禁止类尼古丁农药在田间使用,但还有待成员国达成共识。法国是最早出现蜜蜂族群崩溃症(CCD)的欧洲国家,等不及欧盟的缓慢决策,希望早一步在明年就禁用类尼古丁农药。

“蜂与农”孰轻孰重,引发法国农业部长与环保部长的龃龉,幸而总理介入,预计如期在2018年开始禁令。已经有研究显示,少用农药未必减少产出和收入,但需要专家辅导农民

“生态与水文中心的研究将促使欧盟推动类尼古丁禁令”,环保组织“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表示。

科学有局限,田间研究难以全面控制大自然变数

“面对这些新研究,很难继续主张在田间使用类尼古丁对蜜蜂无害。但我们应该从更大的视野反思,当前大规模单一化栽种并使用许多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破坏了维系我们生存的生态体系。”英国萨赛柯斯大学的蜂类专家古尔森(David Goulson)说。

芬兰出生、定居瑞士的分子生物学家瑞夏梅(Iida Ruishalme)却认为,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做出类尼古丁就是蜜蜂杀手的最终判决。

不只不同国家的效应有差别,蜂类对可尼丁和赛速安的反应也不一样,研究涉及88个变项,“同时处理这么多变项,若没有在统计中校正,显著性就像是随机出现。”瑞夏梅也指出,实验在三个国家使用不同的杀菌剂,而英国的蜂螨问题严重,这都让研究增加变数,不易推出结论。

生态与水文中心了解问题的复杂度,在论文指出,“必须顾及不同配方、土地使用方式和区域间的气候差异”,并尽量标准化实验田以利比较,但也坦承陈述“蜂类在不同国家的差别反应,显示类尼古丁效应是综合交互作用的产物。”

鱼与熊掌难以兼得,在“实验室”实验被指责“未能反映实际环境”,“跨国的田间实验”却也被质疑“无法控制所有变数”。拜耳与先正达的赞助加上其他款项,生态与水文中心这次的经费超过一亿新台币,但研究团队仍无法如愿延长观察的时间,为了统计显著性增加样本势必再拉高成本,而且科学也非万能,也许“操纵大自然”的完美田间实验并不存在?

关于杀死蜜蜂的凶手,继续众说纷纭。一片喧嚣中,“嗡嗡嗡”将成为绝响?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