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王刘秀威武霸气,一只只鸟雀栩栩如生,钟馗捉鬼活灵活现,大肚弥勒佛笑口常开……在高邑县花园村的“神彩”葫芦烙画工作室里,申慧彩在大大小小“葫芦娃”的包围下,精心地创作着自己的葫芦烙画。
偶然 结缘葫芦烙画
走进申慧彩的家,就仿佛来到了葫芦王国,大大小小、颜色不一、姿态各异的葫芦随处可见,这些葫芦经她因材施画,被赋予了新的寓意。
葫芦谐音“福禄”,它有很多籽,代表多子多福之意,因此,造型优美、古朴典雅的葫芦成为中华吉祥文化的一种象征。据记载,葫芦烙画工艺又称烫画、火笔画,是利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的烙痕作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明朝即有记载,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的贡品。
申慧彩说,虽然葫芦烙画有着这么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几年前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才与葫芦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年50岁出头的申慧彩,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平时看着课本或者小人书上的图画,用树枝在地上临摹,课余时间用铅笔在本子的背面照着画。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但申慧彩一直没有丢下过画画。结婚以后,她就把自己的这点特长用在了生活中,“孩子衣服上绣的花都是我自己画好以后绣上去的,跟集市上卖的不分上下。”
一个偶然的机会,申慧彩的丈夫郭志科在给客户送家具时,见到了一个绘画葫芦,回家后聊天时便说到了这个画着图案的葫芦。申慧彩心里一动,于是便试着在葫芦上画画。当后来第一次看到葫芦烙画时,申慧彩就被深深地吸引,从小喜爱画画的她决定自己动手试一试,从此便开始了她的烙画人生。
痴迷 初尝成功滋味
“飞黄腾达”“麒麟送子”“梅兰竹菊”……一件件有着吉祥寓意的葫芦烙画作品栩栩如生,惹人喜爱。“可是它们的制作过程却是不容易的。”申慧彩说,从葫芦的种植到挑选、从表面打磨到精心构思、从提笔操作到落笔刻画,每个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
刚开始,由于手和烙铁总是掌握不好,在葫芦上烙画时找不到感觉,申慧彩就一遍一遍地试。错了,用水擦一擦接着画;烙画时要点到位,她已记不清练了多少遍……“那段时间达到了痴迷状态,走路想、做饭想、睡觉也想。”申慧彩说,有时候半夜醒来忽然想到一点,她就急忙爬起来在葫芦上画。
“在葫芦上烙画,要先拿铅笔起稿,再用烙铁勾线造型。”申慧彩说,烙画要掌握三个“度”:一个是温度,一个是速度,一个是力度。“烙笔在画面上走的速度决定了它在葫芦上的颜色,手的力度决定了线条的颜色,劲儿大点画面就比较黑,用的力虚点颜色就淡一些。用这三个度相互配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申慧彩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申慧彩的第一幅作品“飞黄腾达”诞生了。申慧彩的丈夫托人把这件葫芦烙画放到市里一家工艺品店,很快就以1000多元的价格卖了出去。“那会儿真不知道一个葫芦画能卖多少钱,这个价格想都没敢想。”
专注 传承传统工艺
第一件作品的成功让申慧彩对葫芦烙画更加痴迷。
为了能够多学多练、多出作品,申慧彩开始自己种植葫芦。自家院落搭起了葫芦架,兄弟家的院子里也让她种上了葫芦。“邻居朋友家种的葫芦收了以后也都给我送过来。”申慧彩的家“住”满了“葫芦娃”。
选材、布局、构思和作画是申慧彩制作葫芦烙画的四大步骤。“一般选材的时候都选比较周正的葫芦,但有的葫芦造型比较奇特,我也会根据它的‘身材’来创作。”申慧彩用电烙铁在葫芦上勾勾点点,从构思开始,就要细致考虑材料如何选择和搭配,做成什么形状、尺寸大小等等都需要提前构思好。烙和画的过程中更要仔细:字一个都不能出错,每烙一个字就要校对一个字;画则要求线条流畅、细节突出、形象传神,在烫长线条时需要一笔完成。
如今,申慧彩的烙画技艺越来越成熟,制作出的葫芦作品也越来越多,受到不少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一个个普通的葫芦经她加工雕琢后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她说:“这些‘葫芦娃’都是我的宝贝。不开心时,看看这些葫芦,烦恼就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随着作品的增多,申慧彩的葫芦烙画作品也越来越精致。经常有邻居朋友拿着钱来她这儿“讨画”,但申慧彩总是笑脸相送:“我的作品能受到大家欢迎,我心里特别高兴,说明大家认可这门传统的手艺。但是怎么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我觉得我还得继续努力啊。”